shell 备份文件

#!/bin/bash

#文件名
file=$(date +%y%m%d%H%M)

#日志名
logfile=/home/chengfei/backup/log/file.log


echo "------"$(date +%Y-%m-%d%t%A%t%T)" Beginning backup--------" >>${logfile}

#tar打包
tar cvfz  /home/chengfei/backup/files/$(date +%y%m%d%H%M).tar.gz /home/chengfei/www/wp-content/uploads/2011/ >>${logfile}

echo "------"$(date +%Y-%m-%d%t%A%t%T)" Ending backup------" >>${logfile}
#发送邮件
tail -50 ${logfile}  | mutt -s "Blog附件备份" -a /home/chengfei/backup/files/$(date +%y%m%d%H%M).tar.gz 8chf@163.com

#删除七天以前备份
find /home/chengfei/backup/files/ -type f -mtime +7 -exec rm {} \;

crontab -e
00 04 * * * /home/chengfei/backup/script/backup_file.sh

防火墙和selinux的启动和关闭

1、防火墙简单管理
查看状态:service iptables status
1) 重启后生效
开启: chkconfig iptables on
关闭: chkconfig iptables off

2) 即时生效,重启后失效
开启: service iptables start
关闭: service iptables stop

2、selinux简单管理
1)关闭selinux
#vi /etc/selinux/config
SELINUX=enforcing
改为
SELINUX=disabled
#setenforce 0

2)开启selinux
#vi /etc/selinux/config
SELINUX=disabled
改为
SELINUX=enforcing
#setenforce 1

CentOS 5建立本地源

1、mkdir /media/CentOS

2、mount /dev/cdrom /media/CentOS

3、查看CentOS-Media.repo中内容
[c5-media]
name=CentOS-$releasever – Media
baseurl=file:///media/ CentOS
gpgcheck=1
enabled=0
gpgkey=file:///etc/pki/rpm-gpg/RPM-GPG-KEY-beta

3、我们只需编辑下bashurl ,将自己的光盘路径写入

4、可以使用 yum –disablerepo=\* –enablerepo=c5-media [command]
如:yum –disablerepo =* –enablerepo=c5-media install gcc 安装

fstab文件的作用

文件/etc/fstab存放的是系统中的文件系统信息。当正确的设置了该文件,则可以通过”mount /directoryname”命令来加载一个文件系统,每种文件系统都对应一个独立的行,每行中的字段都有空格或tab键分开。同时fsck、 mount、umount的等命令都利用该程序。

下面是/etc/fatab文件的一个示例行:
fs_spec fs_file fs_type fs_options fs_dump fs_pass
/dev/hda1 / ext2 defaults 1 1
fs_spec – 该字段定义希望加载的文件系统所在的设备或远程文件系统,对于一般的本地块设备情况来说:
对于IDE设备一般描述为/dev/hdaXN,X是IDE设备通道 (a, b, or c),N代表分区号;
对于SCSI设备一描述为/dev/sdaXN;
对于NFS情况,格式一般为host:dir,例如:knuth.aeb.nl:/;
对于procfs,使用proc来定义。
fs_file – 该字段描述希望的文件系统加载的目录点,对于swap设备,该字段为none;对于加载目录名包含空格的情况,用40来表示空格。
fs_type – 定义了该设备上的文件系统,一般常见的文件类型为ext2 (Linux设备的常用文件类型)、vfat(Windows系统的fat32格式)、NTFS、iso9600等。
fs_dump – 该选项被”dump”命令使用来检查一个文件系统应该以多快频率进行转储,若不需要转储就设置该字段为0
fs_pass – 该字段被fsck命令用来决定在启动时需要被扫描的文件系统的顺序,根文件系统”/”对应该字段的值应该为1,其他文件系统应该为2。若该文件系统无需在启动时扫描则设置该字段为0
fs_options – 指定加载该设备的文件系统是需要使用的特定参数选项,多个参数是由逗号分隔开来。对于大多数系统使用”defaults”就可以满足需要。其他常见的选项包括:
ro 以只读模式加载该文件系统
sync 不对该设备的写操作进行缓冲处理,这可以防止在非正常关机时情况下破坏文件系统,但是却降低了计算机速度
user 允许普通用户加载该文件系统
quota 强制在该文件系统上进行磁盘定额限制
noauto 不再使用mount -a命令(例如系统启动时)加载该文件系统

# 示例文件
# /etc/fstab
/dev/hda9 swap swap defaults 0 0
/dev/hda1 / ext2 defaults 1 1
/dev/hda5 /home ext2 defaults 1 1
/dev/hda6 /usr ext2 defaults 1 1

Liunx添加硬盘

新加一块SCSI硬盘,需要将其分区挂载到Linux系统上:
#fdisk /dev/sdb
进入fdisk模式:
Command (m for help):p –查看新硬盘的分区
Command (m for help):n –创建新分区
可以用
m命令来看fdisk命令的内部命令;
n命令创建一个新分区;
d命令删除一个存在的分区;
p命令显示分区列表;
t命令修改分区的类型ID号;
l命令显示分区ID号的列表;
a命令指定启动分区;
w命令是将对分区表的修改存盘让它发生作用。
Command action
e extended –输入e为创建扩展分区
p primary partition (1-4) –输入p为创建主分区,这里我们选择p
Partion number(1-4):1 –第一个扩展分区,按你需求可以最多分4个主分区
First Cylinder(1-1014,default 1): 1 –第一个主分区起始的磁盘块数
Last cylindet or +siza or +sizeM or +sizeK: +1024MB –可以是以MB为单位的数字或者以磁盘块数,这里我们输入+1024MB表示分区大小为1G。
这样我们就创建完一个分区,如果要创建更多分区可以照上面的步骤继续创建。
创建完后用w保存分区。
Command (m for help): w
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!
Calling ioctl() to re-read partition table.
Syncing disks.
这样就分区完,我们还要进行格式化
#mkfs -t ext3 -c /dev/sdb1 –如果有多个分区,则分区修改为sdb2这样格式化完后我们需要进行挂载分区
#parted -l –查看分区情况
#mkdir www –创建/www目录,我们将把新的分区挂到www下
#mount /dev/sdb1 /www –将/dev/sdb1挂载到/www
# df –用df命令进行查看
Filesystem 1K-blocks Used Available Use% Mounted on
/dev/sda2 3771316 1388956 2190788 39% /
/dev/sda1 101089 9463 86407 10% /boot
none 62988 0 62988 0% /dev/shm
/dev/sdb1 485906 8239 452580 2% /www –看到了,这就是我们刚才新挂载的分区
到这里我们工作已接近尾声了,不过我们如果这样就结束的话,我们每次重新启动服务器后都要进行手工挂载,这样很麻烦,我们需要修改/etc/fstab文件来进行自动挂载。
#vi /etc/fstab
在文件的末尾填加如下内容:
/dev/sdb1 /www ext3 defaults 1 2
如有多个分区可修改sdb1和/www,修改完后保存,重启系统,或者mount /dev/sdb1 /www 先挂载使用